• 2005-04
  • 天下雜誌出版
  • 作者:勞倫斯.史坦堡


  • 如果世上的父母多擔心一點自己是否夠關心孩子,少擔心一點自己會不會寵壞孩子這個世界將會更美好。我可以想到許多兒童吃苦受罪的原因,是由於父母太忙、太自私或太專注於自己的事,因而無法照料他們的需求;但我從未遇見過哪個孩子,因為爸媽太愛他而墮落變壞。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我們經常將小孩的某些行為偏差,歸咎於父母的溺愛。然而絕不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愛。兒童出現偏差行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父母用其他一些東西來取代愛——像是縱容、降低標準,或是物質享受。當父母放任小孩為所欲為、為了討好小孩而降低標準害,以及用玩具、食物或禮物代替真誠的情感與關注時,兒童便會受到傷害。


    如果是真誠地表達溫暖與情感,這樣的愛,其實給孩子愈多愈好。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每天都告訴兒子你愛他,他不會因此受到傷害。如果你不時對女兒說,她為你帶來了無窮的幸福快樂,她不會因為你這麼說而受到傷害。如果父母經常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對子女關懷備至,並且總是真心讚美他們的良好表現,孩子也不會因此受到傷。不要以為這些關注會寵壞孩子,便隱藏自己的感情或顯得冷淡疏遠。


     a3251


許多年前大家都相信,如果父母不輕易流露關愛,將有助於子女的品格發展。也許在你的生活周遭,也有某個人相信這種「老派」的育兒方式,警告你別對孩子太慈愛。


這種老派的想法,已被證實是錯的。心理學家透過數以千計的研究,觀察兩個現象間的關聯:父母對子女表達關愛的程度,以及子女的調適狀況。倘若老派的想法正確——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真的可能因為太愛小孩而寵壞他們,這些研究應該會發現:調適情況最佳的小孩,來自親子關係比較疏遠、或是父母比較不輕易表露情感的家庭。但是,我沒發現有任何研究曾得到這樣的結論。無數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調適得最好的是擁有最豐厚父母之愛的孩子。


儘管如此,還是有些父母相信老派的育兒理念。有些人認為,兒童需要接受磨練能變得勇敢堅強;太多的愛會讓小孩弱不禁風、經不起考驗(這就是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教養方針)。有些人以為,從父母身上得到過多關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軟弱無用(有時候,你會從某些父親口中聽到這種講法,他們擔心太多的愛會讓兒子缺乏男子氣概)。另一些父母相信,來自父母的喜愛、讚美或關懷,反而會導致子女過分依賴;當這些小孩長大後,將會需索無度地渴求別人的關注或照顧。這些父母深信,藉由隱藏自己的感情,可以教養出比較不需要別人關愛的孩子。


a3251






事實上,情況恰好相反。當兒童覺得自己受到真誠的關愛,會產生非常穩固的安全感,致使他們比別人更獨立自足。凡是情感需求最強烈的大人,反而經常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母愛或父愛的小孩;要不然,就是父母在表達關愛時前後不一致、或不夠真摯。相對地,心理最健康、能夠對別人表達關愛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曾經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清楚明確、無條件給與的父母之愛。


有一項著名的研究,探討嬰兒半夜啼哭時父母應否回應。研究結非常明確佐證上述結論。有些人認為,父母若去安撫啼哭的嬰兒,只會讓嬰兒更常啼哭。然而,研究者卻發現,真相正好相反。夜晚啼哭的嬰兒如果得到安撫,長期下來,啼哭的次數通常會減少、而不是增加。原因很簡單:嬰兒之所以會在半夜醒來時啼哭,是因為覺得害怕與困惑。獲得安撫讓他們感覺比較安全,這種感覺會讓他們睡得更好。


保證嬰兒每晚啼哭的最好辦法,便是漠視他的情感需求。同樣地,如果你想培養出在情感上極度依賴的小孩,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隱藏你對於他的關愛。


別將「是否向孩子表達感情」與「如何表達感情」混為一談。你可以儘量透過肢體接觸,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經常讚美他,並且再三告訴他,你跟他相處時有多開心;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而且多多益善。如果你想買昂貴的禮物送他、花一大筆錢帶他去玩、請他吃他最喜歡的餐點,或是答應讓他享有某些特殊待遇也無妨——只要做法合宜,而且不是用來代替真誠的愛(如果你這麼做,只不過是欺騙自己而已。每個孩子都明白受到真心關愛與被收買的差別)。


a3251









布朗芬布蘭諾(Urie Bronfenbrenner)是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也是我的導師之一。他曾經說,每個孩童都需要至少一名成年人「毫無道理地全心全意愛著他」。正是這種情感聯繫,讓兒童能夠長大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不要害怕對子女展現你「毫無道理的全心全意的愛」。只要是真心誠意地表達自己對於兒女的愛,再怎麼做也不嫌太多。


 



透過肢體動作表達關愛


孩童需要經常透過肢體接觸感受父母的愛,不僅在嬰兒時期如此,童年與青春期亦然。人類是倚重觸感的生物,天生便需要與別人有肢體接觸。


有時候,父母似乎太關心子女的智力發展,而忽略了孩子更基本的需求,像是受到撫觸的需求。父母花了許多時間,擔心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結果卻經常忘記,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是建立在肢體與情緒上,而不是建立在智能上。你可能會覺得,選購一堆保證能刺激兒童學習的教育性玩具,就算善盡父母之責了。但是,長期下來,這些玩具幾乎不會對小孩的發展造成任何影響。對於蹣跚學步的幼兒來說,與其買一組設計精巧的旋轉音樂吊飾懸掛在嬰兒床上,或是用專門為學習外語或九九乘法表而設計的快速記憶卡給孩子上一節課,還不如跟他一起在地板上打滾玩樂,能讓孩子受益更多。


a3251












親子之間肢體接觸帶來的裨益,不僅限於心理層面,造成的效果也不只是讓孩子覺得被抱著很舒服而已。撫觸能夠刺激身體生長、減輕壓力,並且促使免疫系統發揮更大功效。如果你剛好一心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應該會很高興得知,近來研究顯示,父母與嬰兒之間的肢體接觸,甚至可以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跟一歲多的幼兒玩摔角,雖然不能保證他日後一定進得了長春藤名校,卻很可能幫助他的智力發育,而且不用花一毛錢。


當父母與小孩透過肢體動作表達情感時,受益的不只是孩子。頻繁的肢體接觸還可以強化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依附。換句話說,花點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輕搖他入睡,對親子都有好處。做爸爸的尤其應該記住這點,因為他們通常不像媽媽,會在餵食、幫孩子穿衣服、洗澡等日常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與小孩產生身體上的接觸。工作時間很長、因而必須仰賴他人照顧小孩的父母,也必須在這方面特別留意。你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你與小孩之間的肢體接觸,對於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大多數父母都覺得,當孩子還是嬰兒,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相當容易;因為,這段期間的育兒工作,主要在滿足寶寶當下的需要,其中許多就包含了肢體接觸的成分。餵奶時輕撫寶寶的臉頰、放進安全椅時順便親親他、一起看圖畫書時一面摩挲他的背、洗澡時逗弄他的腳指頭,或是在幫他穿衣服時輕輕呵癢,這些都是再自然不過的動作。即使孩子已經開始蹣跚學步,父母仍然有很多機會擁抱或親吻他。


a3251














不過,當小孩開始上幼稚園,父母就必須以比較自覺而刻意的方式,透過肢體和語言表達關愛。現在,你那三、四歲的小女兒已經能夠自己穿衣、吃飯以在屋裡跑來跑去;因此,你比較少有機會在照顧她的過程中她。然而,儘管孩子的動作愈來愈靈活、講話愈來愈流利的愛。你只是必須製造機會而已。


 


記住,如果父母表示親暱的舉動讓孩子覺得自己好像還是個小寶寶,他便可能會抗拒。到了四、五歲的年紀,很少有小孩喜歡被叫過來親一下,或是被媽媽緊摟在懷裡,一面聽媽媽告訴他,他是她的親親小寶貝。你也許希望上幼稚園的兒子仍是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孩,但他可完全不這麼想。


 


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孩子會一面看卡通、一面心不在焉地握著你的手在公共場所牽你的手時,他卻不肯聽話。這並不是因為他不喜歡你碰他——他確實喜歡;他只是不願意你用這種方式碰觸他示,因為這破壞了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的感覺(這並不表即使在安全考量下,你也不該要求孩子牽你的手——譬如過馬路、或是穿過人潮擁擠的百貨公司時。在這些情況下,牽手並不是為了表露情感)。


父母並不太明白,即使當孩子長到某個階段感,似乎不再願意以明顯的動作當眾表露情感,他們仍然需要透過肢體接觸感受親情。有時候,父母只是必須在表達的方式與時機上,稍微含蓄一點。無論如何,你都不該特意強調、小題大作;事實上,如果父母能讓經由肢體動作表達的關愛變成親子關係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孩子大概會更樂於接受。換句話說,父母應該學習在表達關愛時,避免刻意而為,也應該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誇張的舉動。你可以在女兒早晨出門上學前很快地親她一下、放學到家時給她一個擁抱、伏在餐桌前寫功課時捏捏她的肩膀,或是在晚上幫她蓋好被子時揉揉她的背。無論這些肢體接觸多麼含蓄低調,都能使你們彼此的情感聯繫更深厚穩固。許多家長覺得這麼做很困難,但你必須努力嘗試。經過一段時間,你會愈來愈駕輕就熟。


a3251
















從幼稚園到低年級這段期間,孩童正努力發展獨立感,通常不願跟父母在公開場合表現出親密的舉動。你那明明只有五歲、卻覺得自己已經十六歲的兒子,才不想讓全世界知道,他仍然是爸媽心目中的小男孩。所以,在透過肢體動作表達情感時,父母必須注意到私下單獨相處(或只有最親的家人在場)與公共場合之間的差別。而且,如果孩子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跟你很要好的樣子,也別為此傷心。舉例來說,如果每當你為後座的兒子扣上安全帶時,就順便摟摟他、親他一下,要是當時只有你和他在車子裡,他可能會欣然接受;如果他最好的朋友也坐在旁邊,同樣的行為大概會讓他覺得受到侵犯,而且很難為情。這並不表示孩子希望你別再擁抱或親吻他,他只是希望你別在他朋友面前做(當然,即使有朋友坐在你孩子身旁,你還是可以給他一個會心的微笑候,偷偷握一下他的手)。


孩子對於父母在公開場合表露關愛的舉止所感受到的尷尬程度時達到最高點。但是,這種感受不該被當做是孩子在情感上開始與父母疏遠。許多父母發現,十三、四歲的孩子不許爸媽在別人面前擁抱自己,而且,這個「別人」還不一定只限於同學或朋友;不過,這種反應與孩子對你的感覺(不管是對於你這個人父母的你)毫無關係。你的青春期女兒正忙著讓全世界知道,她已經是個大人了(至少她希望在人前是個大人的模樣)。如果可能,她甚至希望沒人發現她竟然還有父母。


a3251



















當你去學校接小孩時,他可能只准許你給他一個短短的擁抱——甚至連這樣都不行;然而,當你們單獨在家,同一個青少年卻可能完全不介意你做出更親密的動作。我知道有不少青少年在公共場所會避免與父母發生肢體接觸,在家裡卻很喜歡這麼做。對於這部分的親子關係,你的青春期孩子希望能保持私密,而你沒有理由不尊重他階段是如此。只要你順其自然,等孩子長到十六、七歲,這種情況幾乎都會逐漸緩和。一旦建立了足夠的信心,相信外界已把自己當做年輕的成人看待,青少年通常都會放鬆戒備,容許父母像從前一樣,在公開場合以動作表露情感。


有些父母在子女進入青春期後,便不再透過肢體接觸表達關愛,是因為子女在性方面的發育令他們不自在。對於有女兒的父親、或是有兒子的母親來說,這個問題通常特別困擾。然而,這種顧慮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有些肢體上的親密接觸帶有性意味,有些則否,你知道其間的差別,孩子也知道。如果父母以不含性意味的方式擁抱或親吻青春期的子女,這種做法不僅無害,而且還有益子女的成長發展。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身體正歷經戲劇化而不可預測的轉變,如果能感覺到來自某個人的擁抱,而這個人的碰觸又是自己熟悉、而且感到舒服的,將會覺得很安心。青春期小孩不會把這種感受告訴你,不過他很可能確實這樣覺得。


對於子女,父母表露的慈愛永遠不嫌多。只不過,你必須細心體會孩子希望你表達情感的方式。




文章內容取自於網路


侵權時請告之




 




 




 










 




 









 




 




 




 

 




<table style="WIDTH: 540px; HEIGHT: 380px" border=1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20 bgColor=#00000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table id=table6 border=1 width="100%" background=http://pcdn1.rimg.tw/photos/2511371_nnliow7_l.gif bgColor=#ff0000>
<tbody>
<tr>
<td>
<div align=center><img style="FILTER: Alpha(opacity=100,style=3); WIDTH: 540px; HEIGHT: 380px"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3032567_jcfb7xx_l.jpg" width=540 height=380 /></div><font size=+0><font color=#ffff00><font size=+0>
<div align=center>
<ul>
<li class=date>2005-04
<li class=phase>天下雜誌出版
<li class=source>作者:勞倫斯.史坦堡
<li class=source>
<div id=cp class=cp>
<p><a href="http://www.pcstore.com.tw/mollie/M10014979.htm" target=_blank><strong>◎本文摘自:搞定你小孩 - 數到三也沒用的時候</strong></a><strong></strong>
<p></p>
</div>
<p>如果世上的父母多擔心一點自己是否夠關心孩子,少擔心一點自己會不會寵壞孩子這個世界將會更美好。我可以想到許多兒童吃苦受罪的原因,是由於父母太忙、太自私或太專注於自己的事,因而無法照料他們的需求;但我從未遇見過哪個孩子,因為爸媽太愛他而墮落變壞。</p>
<p>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我們經常將小孩的某些行為偏差,歸咎於父母的溺愛。然而絕不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愛。<strong>兒童出現偏差行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父母用其他一些東西來取代愛——像是縱容、降低標準,或是物質享受。</strong>當父母放任小孩為所欲為、為了討好小孩而降低標準害,以及用玩具、食物或禮物代替真誠的情感與關注時,兒童便會受到傷害。</p>
<p>如果是真誠地表達溫暖與情感,這樣的愛,其實給孩子愈多愈好。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p>
<p>如果你每天都告訴兒子你愛他,他不會因此受到傷害。如果你不時對女兒說,她為你帶來了無窮的幸福快樂,她不會因為你這麼說而受到傷害。如果父母經常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對子女關懷備至,並且總是真心讚美他們的良好表現,孩子也不會因此受到傷。不要以為這些關注會寵壞孩子,便隱藏自己的感情或顯得冷淡疏遠。</p>
<div align=center>&nbsp;<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li></ul></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許多年前大家都相信,如果父母不輕易流露關愛,將有助於子女的品格發展。也許在你的生活周遭,也有某個人相信這種「老派」的育兒方式,警告你別對孩子太慈愛。</p>
<p align=center>這種老派的想法,已被證實是錯的。心理學家透過數以千計的研究,觀察兩個現象間的關聯:父母對子女表達關愛的程度,以及子女的調適狀況。倘若老派的想法正確——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真的可能因為太愛小孩而寵壞他們,這些研究應該會發現:調適情況最佳的小孩,來自親子關係比較疏遠、或是父母比較不輕易表露情感的家庭。但是,我沒發現有任何研究曾得到這樣的結論。無數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調適得最好的是擁有最豐厚父母之愛的孩子。</p>
<p align=center>儘管如此,還是有些父母相信老派的育兒理念。有些人認為,兒童需要接受磨練能變得勇敢堅強;太多的愛會讓小孩弱不禁風、經不起考驗(這就是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教養方針)。有些人以為,從父母身上得到過多關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軟弱無用(有時候,你會從某些父親口中聽到這種講法,他們擔心太多的愛會讓兒子缺乏男子氣概)。另一些父母相信,來自父母的喜愛、讚美或關懷,反而會導致子女過分依賴;當這些小孩長大後,將會需索無度地渴求別人的關注或照顧。這些父母深信,藉由隱藏自己的感情,可以教養出比較不需要別人關愛的孩子。</p>
<div align=center><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事實上,情況恰好相反。當兒童覺得自己受到真誠的關愛,會產生非常穩固的安全感,致使他們比別人更獨立自足。凡是情感需求最強烈的大人,反而經常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母愛或父愛的小孩;要不然,就是父母在表達關愛時前後不一致、或不夠真摯。相對地,心理最健康、能夠對別人表達關愛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曾經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清楚明確、無條件給與的父母之愛。</p>
<p align=center>有一項著名的研究,探討嬰兒半夜啼哭時父母應否回應。研究結非常明確佐證上述結論。有些人認為,父母若去安撫啼哭的嬰兒,只會讓嬰兒更常啼哭。然而,研究者卻發現,真相正好相反。夜晚啼哭的嬰兒如果得到安撫,長期下來,啼哭的次數通常會減少、而不是增加。原因很簡單:嬰兒之所以會在半夜醒來時啼哭,是因為覺得害怕與困惑。獲得安撫讓他們感覺比較安全,這種感覺會讓他們睡得更好。</p>
<p align=center>保證嬰兒每晚啼哭的最好辦法,便是漠視他的情感需求。同樣地,如果你想培養出在情感上極度依賴的小孩,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隱藏你對於他的關愛。</p>
<p align=center><strong>別將「是否向孩子表達感情」與「如何表達感情」混為一談。</strong>你可以儘量透過肢體接觸,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經常讚美他,並且再三告訴他,你跟他相處時有多開心;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而且多多益善。如果你想買昂貴的禮物送他、花一大筆錢帶他去玩、請他吃他最喜歡的餐點,或是答應讓他享有某些特殊待遇也無妨——只要做法合宜,而且不是用來代替真誠的愛(如果你這麼做,只不過是欺騙自己而已。每個孩子都明白受到真心關愛與被收買的差別)。</p>
<div align=center><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布朗芬布蘭諾(Urie Bronfenbrenner)是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也是我的導師之一。他曾經說,每個孩童都需要至少一名成年人「毫無道理地全心全意愛著他」。正是這種情感聯繫,讓兒童能夠長大成為心理健康的人。</p>
<p align=center><strong>不要害怕對子女展現你「毫無道理的全心全意的愛」。只要是真心誠意地表達自己對於兒女的愛,再怎麼做也不嫌太多。</strong>
<p align=center></p>
<p align=center>&nbsp;</p>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 #ff6600"><strong>透過肢體動作表達關愛</strong></span></p>
<p align=center>孩童需要經常透過肢體接觸感受父母的愛,不僅在嬰兒時期如此,童年與青春期亦然。人類是倚重觸感的生物,天生便需要與別人有肢體接觸。</p>
<p align=center>有時候,父母似乎太關心子女的智力發展,而忽略了孩子更基本的需求,像是受到撫觸的需求。父母花了許多時間,擔心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結果卻經常忘記,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是建立在肢體與情緒上,而不是建立在智能上。你可能會覺得,選購一堆保證能刺激兒童學習的教育性玩具,就算善盡父母之責了。但是,長期下來,這些玩具幾乎不會對小孩的發展造成任何影響。對於蹣跚學步的幼兒來說,與其買一組設計精巧的旋轉音樂吊飾懸掛在嬰兒床上,或是用專門為學習外語或九九乘法表而設計的快速記憶卡給孩子上一節課,還不如跟他一起在地板上打滾玩樂,能讓孩子受益更多。</p>
<div align=center><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親子之間肢體接觸帶來的裨益,不僅限於心理層面,造成的效果也不只是讓孩子覺得被抱著很舒服而已。撫觸能夠刺激身體生長、減輕壓力,並且促使免疫系統發揮更大功效。如果你剛好一心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應該會很高興得知,近來研究顯示,父母與嬰兒之間的肢體接觸,甚至可以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跟一歲多的幼兒玩摔角,雖然不能保證他日後一定進得了長春藤名校,卻很可能幫助他的智力發育,而且不用花一毛錢。</p>
<p align=center>當父母與小孩透過肢體動作表達情感時,受益的不只是孩子。頻繁的肢體接觸還可以強化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依附。換句話說,花點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輕搖他入睡,對親子都有好處。做爸爸的尤其應該記住這點,因為他們通常不像媽媽,會在餵食、幫孩子穿衣服、洗澡等日常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與小孩產生身體上的接觸。工作時間很長、因而必須仰賴他人照顧小孩的父母,也必須在這方面特別留意。你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你與小孩之間的肢體接觸,對於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大多數父母都覺得,當孩子還是嬰兒,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相當容易;因為,這段期間的育兒工作,主要在滿足寶寶當下的需要,其中許多就包含了肢體接觸的成分。餵奶時輕撫寶寶的臉頰、放進安全椅時順便親親他、一起看圖畫書時一面摩挲他的背、洗澡時逗弄他的腳指頭,或是在幫他穿衣服時輕輕呵癢,這些都是再自然不過的動作。即使孩子已經開始蹣跚學步,父母仍然有很多機會擁抱或親吻他。</p>
<div align=center><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不過,當小孩開始上幼稚園,父母就必須以比較自覺而刻意的方式,透過肢體和語言表達關愛。現在,你那三、四歲的小女兒已經能夠自己穿衣、吃飯以在屋裡跑來跑去;因此,你比較少有機會在照顧她的過程中她。然而,儘管孩子的動作愈來愈靈活、講話愈來愈流利的愛。你只是必須製造機會而已。</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記住,如果父母表示親暱的舉動讓孩子覺得自己好像還是個小寶寶,他便可能會抗拒。到了四、五歲的年紀,很少有小孩喜歡被叫過來親一下,或是被媽媽緊摟在懷裡,一面聽媽媽告訴他,他是她的親親小寶貝。你也許希望上幼稚園的兒子仍是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孩,但他可完全不這麼想。</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孩子會一面看卡通、一面心不在焉地握著你的手在公共場所牽你的手時,他卻不肯聽話。這並不是因為他不喜歡你碰他——他確實喜歡;他只是不願意你用這種方式碰觸他示,因為這破壞了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的感覺(<strong>這並不表即使在安全考量下,你也不該要求孩子牽你的手——譬如過馬路、或是穿過人潮擁擠的百貨公司時。在這些情況下,牽手並不是為了表露情感</strong>)。</p>
<p align=center>父母並不太明白,即使當孩子長到某個階段感,似乎不再願意以明顯的動作當眾表露情感,他們仍然需要透過肢體接觸感受親情。有時候,父母只是必須在表達的方式與時機上,稍微含蓄一點。無論如何,你都不該特意強調、小題大作;事實上,如果父母能讓經由肢體動作表達的關愛變成親子關係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孩子大概會更樂於接受。換句話說,父母應該學習在表達關愛時,避免刻意而為,也應該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誇張的舉動。你可以在女兒早晨出門上學前很快地親她一下、放學到家時給她一個擁抱、伏在餐桌前寫功課時捏捏她的肩膀,或是在晚上幫她蓋好被子時揉揉她的背。無論這些肢體接觸多麼含蓄低調,都能使你們彼此的情感聯繫更深厚穩固。許多家長覺得這麼做很困難,但你必須努力嘗試。經過一段時間,你會愈來愈駕輕就熟。</p>
<div align=center><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從幼稚園到低年級這段期間,孩童正努力發展獨立感,通常不願跟父母在公開場合表現出親密的舉動。你那明明只有五歲、卻覺得自己已經十六歲的兒子,才不想讓全世界知道,他仍然是爸媽心目中的小男孩。所以,在透過肢體動作表達情感時,父母必須注意到私下單獨相處(或只有最親的家人在場)與公共場合之間的差別。而且,如果孩子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跟你很要好的樣子,也別為此傷心。舉例來說,如果每當你為後座的兒子扣上安全帶時,就順便摟摟他、親他一下,要是當時只有你和他在車子裡,他可能會欣然接受;如果他最好的朋友也坐在旁邊,同樣的行為大概會讓他覺得受到侵犯,而且很難為情。這並不表示孩子希望你別再擁抱或親吻他,他只是希望你別在他朋友面前做(當然,即使有朋友坐在你孩子身旁,你還是可以給他一個會心的微笑候,偷偷握一下他的手)。</p>
<p align=center>孩子對於父母在公開場合表露關愛的舉止所感受到的尷尬程度時達到最高點。但是,這種感受不該被當做是孩子在情感上開始與父母疏遠。許多父母發現,十三、四歲的孩子不許爸媽在別人面前擁抱自己,而且,這個「別人」還不一定只限於同學或朋友;不過,這種反應與孩子對你的感覺(不管是對於你這個人父母的你)毫無關係。你的青春期女兒正忙著讓全世界知道,她已經是個大人了(至少她希望在人前是個大人的模樣)。如果可能,她甚至希望沒人發現她竟然還有父母。</p>
<div align=center><img class="cr appphoto-pic0" title=a3251 alt=""a3251""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2984213_sz82bnu_l.gif" /></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center>當你去學校接小孩時,他可能只准許你給他一個短短的擁抱——甚至連這樣都不行;然而,當你們單獨在家,同一個青少年卻可能完全不介意你做出更親密的動作。我知道有不少青少年在公共場所會避免與父母發生肢體接觸,在家裡卻很喜歡這麼做。對於這部分的親子關係,你的青春期孩子希望能保持私密,而你沒有理由不尊重他階段是如此。只要你順其自然,等孩子長到十六、七歲,這種情況幾乎都會逐漸緩和。一旦建立了足夠的信心,相信外界已把自己當做年輕的成人看待,青少年通常都會放鬆戒備,容許父母像從前一樣,在公開場合以動作表露情感。</p>
<p align=center>有些父母在子女進入青春期後,便不再透過肢體接觸表達關愛,是因為子女在性方面的發育令他們不自在。對於有女兒的父親、或是有兒子的母親來說,這個問題通常特別困擾。然而,這種顧慮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有些肢體上的親密接觸帶有性意味,有些則否,你知道其間的差別,孩子也知道。如果父母以不含性意味的方式擁抱或親吻青春期的子女,這種做法不僅無害,而且還有益子女的成長發展。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身體正歷經戲劇化而不可預測的轉變,如果能感覺到來自某個人的擁抱,而這個人的碰觸又是自己熟悉、而且感到舒服的,將會覺得很安心。青春期小孩不會把這種感受告訴你,不過他很可能確實這樣覺得。</p>
<p align=center><strong>對於子女,父母表露的慈愛永遠不嫌多。只不過,你必須細心體會孩子希望你表達情感的方式。</strong></p>
<div align=center><img style="FILTER: Alpha(opacity=100,style=2); WIDTH: 600px; HEIGHT: 380px"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3032567_jcfb7xx_l.jpg" width=600 height=380 /></div><font size=+0><font color=#ffff00><font size=+0></font></font></font></font></font></font></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viewbox align=center><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wendy0604@kimo.com" target=blank><font color=#ff0000 size=2 face=標楷體><strong><img style="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0 alt="""""" src="http://pcdn1.rimg.tw/photos/3023363_xihqdk_l.gif" ?? /></strong></font></a></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viewbox align=center>文章內容取自於網路</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viewbox align=center>侵權時請告之</div><!--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end--><!--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end--><!--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social sharing end--><br><br></div></div><!--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end--><!--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social sharing end--><br></div></div><!--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end--><!--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social sharing end--><!--social sharing start-->
<style>.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G {
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2px;WIDTH:31px;PADDING-RIGHT:4px;HEIGHT:13px;PADDING-TOP:0px;}
</style>


<div class="wsharing bottom">
<div class=hd>&nbsp;</div></div>
<p>&nbsp;</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