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家長權威地位和功能職掌,恢復孩子們對成年人的信心與依賴感。
早在西元前五世紀時,就有文獻記載當時的孩童教養問題:現在的孩子都愛奢華、缺乏禮貌、鄙視權威、不尊重年長,當長輩進入房間的時候也不再起身以示禮貌。不僅如此,他們愛反駁父母的意見、每天上班出門前總是喋喋不休、吃飯時也都狼吞虎嚥或翹腳、對待老師的態度蠻橫無理 ……。


這些幾千年前的學者所擔憂顧慮的教養問題,在幾十世紀後,仍然有眾多的社會評論者大聲抨擊:「從這些年輕人的身上看不見未來的希望,現今這些講話輕佻、粗俗的年輕人一點都不可靠,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們被教導對待長輩要恭謙有理,看看今天的年輕人,一個比一個沒有禮貌,對約束規矩如此不耐煩。」


人生的故事總是在不停重複的進行著,而且沒有什麼新花樣。事實是,我們的孩子正在編撰新的故事,我們的社會也提供了全新的時代背景與人生舞臺,人生這齣戲不就是重複上演這些劇情?而不可否認的,過分寵溺孩子的後果,不會替整個社會、未來帶來穩定的發展,卻極有可能挑戰原本安定和諧的生活。


同時可以解釋慣寶寶們拜電視媒體與網路科技所賜,看到就想買的壞習慣,早在兒童時期種下幼苗。更進一步推論,無論是父母對於子女的養育態度、社會價值觀、文化主流或法律規範等,彼此都是相互影響的,畢竟不管是含著金湯匙、銀湯匙還是鐵湯匙出生,每個孩子內在都有一個獨特的小宇宙,等待家長按部就班的引導他們、教化他們,給予他們一個完整的價值觀和生命態度。這段兒童行為社會化的過程或許漫長,但卻是親子教養過程當中最不該忽視和放棄的部分。


想過嗎?我們老在抱怨的青少年認知態度、漠然行為和脫序現象,其實就是父母們經
年累月對孩子疏於管教要求而導致。諸如眼神渙散、毫無所謂、顧左右而言他,或是在公車上不主動讓坐、禮讓長者等,這些看似細微末節的人際習慣,對整體社會的互動模式,有極大的潛移默化作用。也都是當前急需導正的風氣。
社會上不乏反對者對這些敏感議題提出辯駁,要求學者拿出數據證明,卻忽略真實的親子教養不是那些非黑即白的數字可以左右的。所謂的教養是日積月累、積沙成塔的人生歷程,不需要靠任何數據或研究論點來證明。孩童教養是否真出了問題?就看看自己生活周遭,那些缺乏禮貌又沒大沒小的青少年難道還不夠多嗎?


現代人多晚婚,工作時數長,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單親家庭,早熟的孩子們早就知道該如何對他們的父母予取予求,物質滿足之外,孩子們需索的更多。我不得不問,為何許多權威性的行為約束力都變成了「學著跟孩子溝通」、「不要強迫孩子」等這類似是而非的觀念? 當我們得語帶歉意的對孩子說「不」的時候,是否意味著父母正嘗試彌補自己對孩子的罪惡感。


如果我們真的想打造一個「文明社會」,就該努力為孩子們建造一個完整安全的照護系統,讓孩子可以更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我這邊所說的無憂無慮,不是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好,而是重拾家長權威地位和功能職掌,恢復孩子們對成年人的信心與依賴感。



本文作者【城邦出版集團/新手父母‧原水文化】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