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間的「你厝和咱家」


夫妻之間的「你厝和咱家」


作者:廖清碧  出處:友緣基金會




婚姻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高度的社會化行為,我們必須學習接受和包容,讓文化能互相交融,如果一個家庭能夠有多元的文化,才能培養下一代有更開闊的人生觀。






 






在大四課程裡,我常以家庭為主題來進行課程,有一次談到家裡的食物,從年菜開始談起,表面上是菜色,但深究下去時卻是「文化」,有趣的是,學生在相互分享的過程中,更發現家庭文化對自己(個體)的深遠影響。一般而言,食物就等同於文化,但對某些人來說,食物的意義更包含著『有人關心我』和『有人愛我』呢!


事實上,許多人的婚姻也常因為「食物」上不同的解釋,而產生許多歧見與衝突。

【案例分享】

浩元的母親善於煮食,全家人都很喜歡母親所煮的菜,浩元很希望太太能有母親的廚藝,因此婚後要太太常回父母家,學習做出有母親味道的菜,但是無論怎麼學習就是覺得欠缺一點點,只要家裡有聚餐時,浩元就會在大家面前對著太太說:『這才好吃嘛!學著點,你到底什麼時候才學得會呀?』漸漸的,太太就不想學習,家裡菜的口味都是太太娘家的口味,浩元常一面抱怨一面吃著飯。太太忍受不了,就會說:『這麼不好吃,回你媽家去吃好了!』於是,浩元一個人回媽媽家吃飯的次數變多了,夫妻也越來越疏離了。



相愛新思維


食物對浩元來說是也許習慣、也許是母愛,如果是母愛,那麼太太做出來的口味,是永遠無法滿足浩元的胃口。如果把食物看做是「文化」的話,那麼,接受多樣性的文化對一個家庭其實是有益的,因為婚姻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高度的社會化行為,我們必須學習接受和包容,讓文化能互相交融,如果一個家庭能夠有多元的文化,才能培養下一代有更開闊的人生觀。除此以外,學習建立相互關懷的人際關係,也是婚姻中很重要的課題,當配偶能接受我家文化時,等於接受我這個人,這樣家人關係才能更親密。


浩元如果可以開始品嚐、欣賞太太所煮的菜,感謝太太為自己下廚,同時也能在自己家人面前,誇讚太太的廚藝,那麼太太才會感受到『愛』,感受愛的同時,才會樂意為對方付出更多,說不定有一天,浩元就能享受到太太特色加上媽媽特色的創新口味,小家庭也因此產生新的文化!


另外,浩元的太太如果能在浩元抱怨菜不合口味時,聽一聽什麼地方味道不一樣,邀請先生一起研究再加點什麼味道會更好,甚至讓先生也一起學習煮食。如此一來,夫妻會有更多共同話題,在包容的環境裡,感情自然融洽起來,夫妻相互疼惜的機率變高,那麼爭吵傷害的機會將自然降到最低,孩子也更能感受到家庭的和樂溫暖!


婚姻是家庭文化的大熔爐,讓我們一同學習互相接納,享受多元的文化,共創真正平等的夫妻關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