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活時代】教育,用心但不要太用力




【關於本專欄】多重身份、多元題材,從樂活、環保、親子教養到公益、旅遊,抱持著別煩惱過去、擔心未來的生活哲學,人氣部落客李偉文的網路專欄與您快樂分享,聰明過日子。




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2009/10 康健雜誌 十月份網路專欄



最近日本有一本暢銷書,書名是「一億人總憂鬱」,的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已經是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世界變成平的,除了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之外,為人父母者也深深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未來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愈來愈焦慮的家長不得不担心著:「究竟要讓孩子學些什麼,他們才會有競爭力?」  


為了孩子,父母總費盡心思想幫孩子安排一切,期望孩子有個比較順逐的路,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沒有人知道究竟未來什麼是安穩的行業,而且家長主觀的安排若是不符合孩子的興趣,那即便有好的工作,也是不快樂的。


更麻煩的是,父母往往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來設想,這些教育與學習的經驗往往已是十年、二十年的事了,教給現在的孩子,然後期待他們面對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這麼長的時間差距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形成家長愈用力反而離目標愈遙遠的處境。英國近代史大師霍布斯邦曾經說:「人類若想要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決不會是靠過去或現在的延續來達成。」


愛因斯坦在幾十年前也這麼提醒:「人類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繼續存活下去。」因此,家長必須謙虛地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麼學習,並且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與無所不在的學習的主動性。

 十多年前在雙胞胎女兒出生那一年,我也與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在為台灣環境奔走之餘,也深深體會到,保護環境最有效益的方法,是改變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因此,荒野一直都很關心兒童的教育,除了從周遭實際行動的伙伴身上學習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細心地觀察並且思索,我覺得父母可以在三種學習領域裏協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學習,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雖然生命意義的尋找講起來似乎很高調,但是我覺得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我尋找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的追尋夢想。所謂生命教育,具體一點講,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第二種領域,就是具體的能力培養與職業生涯的規劃。在我們過去成長的年代裏,我們以為的學習,大概就是知識上的記憶,但是,未來世界已從資訊時代轉成以創意、整合及同理心為主軸的「理念時代」,知識不再具有過去般主導的力量。因此,我們如何透過各種方法與工具累積孩子可以帶得走的能力,以永不止息的熱情去面對這個愈來愈不明確且模糊的世界,並且對萬事萬物保有探索好奇心。這些面對未來關鍵的能力包括獨立自主又負責,能夠主動學習、自我管理,且能忍受挫折,並且負有批判思考的能力之餘,又兼具人際溝通的能力。


同時,在面對知識產出年年倍數成長的現代,對於一些學科或知識領域,比如科學、藝術與哲學,或者面對未來工作的選擇與準備…有許多都是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學習的。


第三種領域,是學校考試項目的準備。雖然我們都知道學校成績,甚至學歷對於孩子一生真正的成長與幸福,並不重要,但是,我們也要務實的了解,我們可以認為學校考試成績不重要,也可以要孩子不必在乎考試成績,但是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在整個生活環境中形塑出的,學校老師,同學的眼光,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我們真的也不能矇起眼睛躲在溫室裏說,我們自己快樂就好。我們不能要求自己或是孩子,去對抗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價值觀。因此,如何協助孩子去應付考試,也是不可輕忽的教養過程。而且,應付考試的確是有方法的,就像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有方法一樣。

 理想上,我們期望一個有良好生命教育的孩子,他的能力也很強,同時學校考試成績也不錯,但是,我卻常常發現,對許多孩子而言,這三個領域似乎是獨立而沒有絕對的相關性,因此,家長只好辛苦一點,這三種領域必須同時兼顧。


 



我總覺得雖然教育是一種有方法,有步驟,可以操作也可以檢視效果的科學,但是對於個別家庭來說,教養是一種藝術,因為孩子就像一隻小鳥,握得太鬆,它就飛走了,握得太緊,它就窒息了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裏,學習並不是可以百分之百控制的科學流程,它是一種經過設計後的放任。換句話說,我們可以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情境或環境,然後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發展。


教育是一種「用心而不要太用力」的藝術。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