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切勿忽視孩子的”第一次”
導語:寶寶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輕媽媽沒想到的時候就發生了,看著寶寶每天的新進步和驚喜,讓媽媽實在不禁為他的無所不能而贊嘆!不過,別光顧著開心,還要抓緊充電,學習該如何面對好寶寶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微笑:情感交往的起點

  時間:出生兩個月左右

  這時的寶寶經常會睜開雙眼四處看,一切都覺得那麼新奇。當媽媽出現在寶寶面前時,他會注視著媽**臉,手腳亂動,甚至會無意識地咧嘴微笑。

  這是寶寶最初的交際形式,也是寶寶與人進行情感交流的起點。

  年輕媽媽回應方式:當捕捉到寶寶的第一次微笑時,年輕媽媽千萬不可因興奮而忘了和寶寶交流,這時的微笑正是表示他對媽媽提出了新要求:在寶寶醒著時,媽媽應經常出現在他面前,微笑著對他講話;還可以利用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如紅、黃色的氣球,充氣的彩色塑料玩具,花手帕,小鈴鐺等引逗寶寶,使他心情愉快。

  寶寶手舞足蹈的反應會使身體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鍛鍊,同時也加深了與媽**感情。經常與寶寶進行這種“情感交往”,對寶寶身體、智力、心理的發育都非常有益。

  第一次發聲:理解溝通的開始

  時間:出生4~7個月

  這時寶寶給人的感覺更有趣,咿咿呀呀地整天叫個不停,表情也更豐富了。無論聽到什麼聲音,他都會試著去模仿,學著利用舌頭不斷地實驗和練習,享受其中的樂趣。

  年輕媽媽回應方式:聽到寶寶的第一次發聲或說出第一個“詞”時,媽媽可乘機與寶寶做發聲遊戲:當他咿呀亂叫或咯咯直笑時,跟隨著重復或模仿,會激起寶寶更大的興趣,令他繼續嘗試發聲。當他發出“啊啊”、“嗷嗷”之類的韻母時,媽媽可在前面加上聲母示範,如當他說“啊一”時,可以教他念“媽一”、“爸一”。

  媽媽還可以把寶寶日常接觸的物品拿給他示範發音,節奏放慢些,重點詞予以重復,並作適當間隔,給他學習和回應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對寶寶說話不必總是用兒語,正常語音能使他更早學會正確的發音。


  第一次摔跤:面對困難的態度

  時間:1歲左右

  一般來說,寶寶3個月會坐,6個月會爬,9個月就該走路了。寶寶在媽媽的指引下,靠著牆或者扶著凳子開始慢慢學習走路,卻總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年輕媽媽回應方式:

  很多媽媽會趕忙跑上前,心痛地將孩子抱入懷裡又親又哄。其實,從寶寶第一次摔倒開始,媽媽就應該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勵:“寶寶,快自己爬起來,你真棒!”實在不行時再幫一把,扶他起來。有了這樣的第一次,下回不管摔得多厲害,寶寶都能自己爬起來。日後遇到比摔跤更需要獨自應付的事情時,也要讓孩子記住“我能!我會!我很棒!”

  第一次發現:接受新事物的開始

  時間:10~18個月

  寶寶已經可以搖搖擺擺走路,離開媽媽的視線了,這時週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那麼新奇。

  趁媽媽不注意,寶寶拿了茶幾上的幾張撲克牌,翻過來轉過去地琢磨,按一按,咬一咬,然後興衝衝連跑帶爬來到你的跟前,舉起牌高興地“啊啊”叫個不停。

  年輕媽媽回應方式:

  媽媽要嘗試著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新發現。如果寶寶把撲克牌含在了嘴裡,不要立刻驚叫:“哎呀!髒死了!快扔掉!”最好輕輕地蹲下告訴他:“寶寶,這叫撲克牌,是爸爸媽媽用來娛樂的,你長大後也可以玩,但不能放在嘴巴裡哦。”然後順勢把撲克牌從寶寶嘴裡抽開。有時間的話,媽媽還可以將撲克牌一張張攤開,從顏色和數字上教寶寶分辨。過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會打擊寶寶的好奇心,成為學習、成長、發展創造性的隱形障礙。和寶寶一起分享他的發現,寶寶才能在不斷的探索一展示一解說之中,接受和學習新的東西。

  想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的父母,首先應學會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願,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願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往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 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等時候都要經常和他說話,並展示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停止吸吮或改變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注意,並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誇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使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辯別不同人聲、語意,辨認不同人臉、不同表情,保持愉快的情緒。


 



 

~文章內容取自於網路,侵權請告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