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心光網 / 心光網編輯部


當你碰上什麼好東西,都自己先吃一口的時候,孩子就算大了,有一天自己買到好吃的東西,可能剛要放進嘴裡,會突然想到媽媽,問:「媽!你要不要先嘗嘗?」


二○○九年是兩岸開放探親二十周年。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看電視上播出的探親專題,報導二十年前,台灣的老兵們怎麼在身上寫著「想家」的大字,走上街頭,爭取開放回鄉探親。


只見一群已經六、七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老人,濕著眼眶合唱〈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里可曾看仔細?」


看到這兒,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士突然掩面哭了。「你一定是想你在南部的媽媽了吧?」我問。那女士哭得更嚴重了,一邊抽搐,一邊說:「我是會想我媽,但是我更想我女兒。」有人問:「這首歌是母親你在何方,你為什麼反而想女兒呢?」哭的女士說:「我是從女兒的角度想,她的媽媽在哪裡?我不在她身邊,她好可憐。我雖然也會想我媽,但不像想女兒那麼傷心。」


人性就是這樣,愛是比較往下付出的。媽媽疼愛子女,八成勝過子女愛媽媽。就算子女小時候非常非常愛媽媽,而且總跟媽媽說:「我一輩子最愛的人就是媽媽。」有一天,他交了男朋友女朋友,搞不好沒幾天,說法就改了。至於有了孩子,那原先對父母的愛,本質雖然沒變,表現就更不一樣了。因為子女的能力有限,先得全心全意疼愛他自己的孩子。


我女兒小時候看卡通片,只要看見男女主角,管他是王子公主,還是美女野獸,只要他們接吻了,我女兒就會說:「電影要完了!」沒錯!你注意,多半的迪士尼卡通,裡面的主角就算是小鹿、花狗、獅子或小丑魚,到結尾都是找到另一半,接吻,然後END。有時候,還回馬一槍,拍出兩位男女主角,帶了一堆小寶寶。請問,有幾個電影會交代美女的爸爸、小丑魚的爸爸?搞不好,像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那爸爸從頭到尾根本不會出現。至於媽媽,常常早死了。說實話,就算媽媽還在,只怕男女主角一接吻,也得閃到一邊兒去了。


真實社會不是這樣嗎?你注意,孩子到外地上學,可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離開家,然後天天打電話,在電話裡哭。還有些實在太想家,念一半,休學了!我就認識好幾個朋友的孩子這樣,好說歹說送回學校,甚至媽媽陪著住在學校旁邊。突然有一天,孩子不需要媽媽了,搞不好還趕媽媽回家。原因很簡單,交了異性朋友!從那天開始,原本黏家的兒子女兒,一下子不再黏了。他去黏另一個人,等著造另一個家。


我在《劉墉生活café——8分鐘搞懂孩子的心》裡講過,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在媽媽的懷抱與情人的懷抱之間掙扎。每個人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獨立,可是又會捨不得爸爸媽媽,甚至捨不得把他帶大的爺爺奶奶。而生物的定律,是下一代必須獨立、生命必須繁衍,孩子必須有他自己的家,愛他的家、疼他的孩子。


只是,這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怎麼辦?多餘了嗎?幾年前我應北京一個出版社的邀請,巡迴各地義賣有聲書的時候,有位陪同的朋友聊天時說,她女兒很孝順,現在已經就業了,還是總想到媽媽。又說,這是因為她早早聽了一位朋友的話。女兒小時候,有什麼好吃的東西,絕不直接交給女兒。就算自己不愛吃、不想吃,也要先放進嘴裡,吃兩口,再交給女兒。那朋友說得很有道理,她說:多半的父母太疼孩子了,好東西,想都不想就交給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覺得好東西就該是他的,父母欠他,不給他就不對。但是當你碰上什麼好東西,都自己先吃一口的時候,孩子就算大了,有一天自己買到好吃的東西,可能剛要放進嘴裡,會突然想到媽媽,問:「媽!你要不要先嘗嘗?」


子女不是不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被呵護帶大,當然知道愛。但是他們不一定表現出來,或者他們不會想到。為什麼想不到,只怕又是父母祖父母「慣」出來的。還有一點,是很多年輕朋友,受了西方影響,認為父母應該自己生活,不能影響下一代的幸福,成為子女的累贅。你沒看見嗎?美國人常把老人送進老人院,甚至老人自己主動要去。因為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過了六十五歲,就算老人一文不名,政府也會照顧得好好的。


問題是,台灣不是美國!台灣就算有不錯的社會福利,跟美國還是不一樣。舉個例子,我以前在紐約曼哈頓的劇場排戲,從舞台左邊,自己去搬了一張大桌子到右邊,劇場的工作人員就抗議了。說這是他們的事,我不能搶他們的工作,而且,我們受傷了怎麼辦?算劇場意外嗎?


再舉個例子,我母親住院的時候,我和太太要幫她翻翻身、拍拍背,醫院的人都說得由他們來做。這是規矩!台灣醫院有沒有這規矩我是不知道,最起碼在台灣,有人生病住院,即使家屬不陪,也得請特別護士。沒錯!如果真沒人管護士還是得管,只是接屎倒尿、遞水送食,能有自己人那麼細心嗎?只怕還會擺臭臉給病人看。


請不要批評我們的護理人員不如美國的認真,要知道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慣和規矩,制度不一樣、薪水不一樣、人力分配不一樣,甚至醫療保險也不一樣。好比台灣人以前講究嫁妝,如果家家有兒有女,媳婦進門有嫁妝,女兒出閣陪嫁妝,大家照習俗一來一往,也就扯平了。如果哪一家不照這規矩來,則會造成不平。


同樣的道理,台灣父母和祖父母對孩子的照顧是美國人能比的嗎?孩子既然受到台灣式的照顧,當然就該盡台灣的孝道。今天的年輕人常常不夠孝順父母,怪不得有好多中年人會怨,他們這一代最可憐,對上一代老人得盡舊社會的孝,下一代子女卻不孝順自己。想想!這樣確實不公平啊!尤其今天有普遍少子化的現象,一家就一、兩個孩子。以前兄弟姐妹多,大家還能輪著盡孝,或全推給有錢有閒的手足;今天就你一、兩個,推給誰?如同我母親在我小時候常常指著家裡的鍋碗對我說:「媽就你這一個孩子,家裡好的壞的,每一樣都是你的。」接著指指她自己:「這個老娘,也是你的。」


各位年輕朋友,回頭想想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父母祖父母多少呵護,你是怎麼長大的?你會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了,使你根本忘記他們有一天也會老,他們也需要你的疼愛。而且,這是台灣,台灣人有台灣人的規矩、台灣人的孝道、中華民族的美德。


最後,回到我文章一開始寫的那個新聞專題。其中有一個畫面是已經中年的子女,帶著年邁的老人家回故鄉,說小時候爸爸教孩子唱故鄉的兒歌,現在,他們回頭教爸爸唱那些兒歌。因為爸爸老了!爸爸失智!爸爸忘了! 


本文作者/劉墉


摘自<劉墉生活cafe:8分鐘打造自我大未來>


時報出版社發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