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領孩子一起讀書
要孩子手不釋卷,專家有好方法






王希真 撰












 





  小孩本來就貪玩。如果孩子不愛閱讀,家長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範圍入手,介紹相關讀物,循序漸進,縮減孩子與書本的距離。


  布蘭登五歲,不喜歡看書,倒是愛吃。眼見快到入學年齡,布蘭登的母親漸感焦慮,不知該如何讓兒子對圖書產生興趣。有一次她在書店閒逛,看到一本介紹美食的畫冊,書中有冰淇淋和蛋糕圖片,色彩誘人,便買了下來。這本書果然引起布蘭登的注意,不時翻看。此後,她為兒子挑選的書,幾乎都和食物有關,也為兒子講解書中的食物。布蘭登因此漸漸喜歡看書。


  閱讀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研究顯示, 父母愛讀書並經常閱讀的話,孩子也會比較喜愛閱讀。以下一些建議有助於吸引孩子多讀書:


親子共讀


  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說:「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劃出一段固定的閱讀時間,這種儀式化的模式可以幫助兒童建立閱讀習慣。」


  李坤珊生於台灣,父親曾是小學老師,兼管學校圖書館。當時,台灣圖書資源匱乏,她卻是在書堆中長大,十分喜愛閱讀。如今,李坤珊從事幼兒教育方面的研究,致力推廣兒童閱讀與親子共讀。「家長應該像橋樑一樣,把閱讀樂趣傳遞給孩子,讓閱讀變成習慣。」 無論是睡覺前唸一小段故事,或是早餐時間為孩子讀一段當天的新聞,都是不錯的方式。


  在家裏,她也身體力行,讓女兒李奕昕逐漸感受媽媽對圖書的喜愛。女兒兩個月大的時候,李坤珊就開始每天讀嬰兒書給她聽。書和其他玩具一樣,是奕昕的好朋友。「她開始玩球的時候,也開始玩書,探索書上的圖畫是什麼,文字是什麼。」 奕昕三歲時從「玩」書變成了「念」書,「書是陪着她成長的。」


  親子共讀並非只適合學齡前兒童。李坤珊建議,即使孩子已能獨立閱讀,親子共讀的模式仍可一直延續下去。「我周圍很多朋友就是這樣,孩子已經升入初中,他們還繼續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她認為,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情感交流體驗,以書為橋樑,溝通親子心靈。


中國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方衞平教授也非常懷念與孩子共同閱讀的幸福時光。他憶述兒子方麥子三、四歲時,經常跑到書房來,抓着他的衣襟撒嬌:「爸爸,爸爸,給我講個故事吧。」「我沒有什麼故事啊。」「那你編一個也行啊。」方衞平只好硬着頭皮編出一個小老鼠的故事。故事平淡無奇,方麥子卻聽得津津有味。如今兒子已升上初中,「我遇到好書,希望和他一起讀,他卻說:『不要,不要,我要自己看。』」 方衞平忠告家長:一旦錯過這扇共讀之門,就再難開啟。

好書?壞書?


  沒有不愛讀書的孩子,只有不愛看的書。市面上兒童讀物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圖畫書、文字書,乃至近些年流行的多媒體書, 讓家長挑花了眼。如何選書,是一門大學問。


  李坤珊說,選書要以孩子為中心,以年齡分界,每個階段偏好都不同:零到六歲的孩子剛來到人世,對一切充滿好奇且亟欲了解。「家長挑書,要挑跟孩子心理發展有關的,跟孩子生活環境相關的,以及孩子本身感興趣的。」


  七到十歲的孩子自我認知已經完成,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這一階段他們感興趣的是童話、神話類,以及知識、百科全書類。十歲以上的孩子更鍾情於冒險類故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認為,一本理想的兒童讀物應該做到充滿想像力、真情感、幽默感,且富於創意。這類型的書是兒童成長過程的養料,對兒童身心發展將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他認為有些父母選書帶有明顯的功利意味,想要孩子多認字、多背唐詩、學英語等。這種立竿見影的指標無助於培養德行,甚至忽略了閱讀本身所能帶給兒童的純粹快樂。至於非功利性質的書,則將在孩子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甚至影響一生。


 


李坤珊也有相同的感觸。她最愛的一本書是《好奇的喬治》(Curious George),講述一隻四、五歲的猴子對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想探索卻常常惹禍。直到現在,她還經常翻閱這本書,並推薦給學生。「每當我首次造訪某個地方,就像我第一次來香港,腦海裏就浮現出一個畫面:喬治坐在巴士上看香港街景。其實,牠是跟我一起成長的。」


  下次去書店選書的時候,可以參照以上這幾點建議,為孩子挑選適當的讀物。朱自強教授強調:「大人也要讀孩子的書,才能挑選出適合孩子的好書。」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本書孩子本身也喜歡,否則讀書便成了苦差事。


教科書大變身


  如今教科書正經歷一場又一場的革命,脫下一本正經的外衣,越來越多元化,既不枯燥乏味,又好看、好讀。譬如《新語文讀本小學卷》在中國大陸已多次再版,截至二○○八年底,累計印刷了逾三百五十萬冊,在小學師生間頗有好評。方衞平身為該系列讀本主編之一,認為編選課文的準則應該是:好看、令人感動,且令人回味。譬如:


  「《這條小魚在乎》講的是暴風雨過後,很多小魚給沖到岸邊,很快就會死掉。一個男人走過,卻無動於衷。這時,他看見一個孩子正使勁將一條條小魚扔回大海。這男人說:『孩子,這裏有這麼多小魚,你根本救不過來,誰會在乎呢?』孩子拾起一條小魚,用力扔向大海,說『這條小魚在乎』,接着又拾起一條,『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 在兒童世界裏,小魚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樣,都非常重要。同時,故事還告訴我們要從微小的事情做起。」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霍玉英博士是資深兒童文學研究者。她說:「近年來,香港中小學都進行了課程改革;尤其是二○○六年小學教材改革,在中文科加入很多文學元素與有關中華文化的部分。」 她認為老師編寫教材的準則應該是:以兒童生活為主,且具文學性與知識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