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報紙上有一則養生食譜,標題是「吃腦補腦」,這個題目在聯考季節大概是最受歡迎的,可以想像很多媽媽把它剪下貼在冰箱門口,告誡孩子要多吃腦,才會考上理想的學校。





前幾天,報紙上有一則養生食譜,標題是「吃腦補腦」,這個題目在聯考季節大概是最受歡迎的,可以想像很多媽媽把它剪下貼在冰箱門口,告誡孩子要多吃腦,才會考上理想的學校。


很可惜,這文章裡的許多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吃什麼補什麼」其實完全沒有科學上的証據,就像小孩子「吃什麼會像什麼」一樣是無稽之談。


這篇文章中還說:「核桃的皺紋愈多,補腦的效果愈好,就像人腦,皺紋愈多愈聰明。」這段話是不正確的,核桃如果會補腦,那完全是因為它裡面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美國因為沒有像台灣有這麼多的豆類製品(豆腐、豆干等),所以素食者常在沙拉上常加一些核桃之類的堅果,以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必要的東西,任何有蛋白質的東西都可以補腦,也可以補全身的身體。


至於「皺紋愈多就愈聰明」的說法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研究支持它。以前曾有人認為腦愈大愈聰明,這個說法在中外都曾流行過,只不過台灣人到現在還深信不疑。



腦大=聰明?



「腦大即聰明」最早是1855年德國的華格納(RudolphWagner)所提出的,他研究了大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CarlF.Gauss)的腦,發現高斯的腦雖然只有1492克,跟一般人差不多,但是他的腦溝紋很深。我想「腦皺紋愈深就愈聰明」的說法就是從這而來的。




可惜的是,華格納的理論並沒有受到支持,他又找了五位德國教授的腦都沒有比較重或有比較深的溝紋。最後,他被迫承認腦的重量和溝紋的複雜度與聰明智慧沒有什麼相關,但是這個說法已經深入人心了,因此,在他之後還是有許多科學家繼續去收集名人的大腦來比較。


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神經學會的理事長,史皮茲卡醫生(EdwardSpitzka)。他收集了130個名人的大腦,包括貝多芬、林肯、屠格涅夫、列寧、艾格西(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學家)等。其中屠格涅夫的腦重2012克,比一般人的腦重了整整50%,但是他找來找去都沒有找到腦的大小和溝紋的深淺和聰明之間的顯著相關。科學家最後放棄了這個說法,所以「吃腦補腦」以及「腦的皺紋愈多就愈聰明」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那麼,什麼才是增進聰明的最佳方法呢?適當的營養當然是不用說了,最主要是放手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去經驗新奇的東西,去經歷不同的過程。一隻可以自由跑動,玩各種玩具的老鼠,它的腦神經網絡之間交錯分枝的情況比關在籠中的鼠弟鼠兄濃密了許多,神經的網絡複雜度代表著訊息傳遞的快慢與觸類旁通的效應。



多讀書也是一個好方法,人的經驗本來是要靠時間去累積,但是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生命去換取無限的知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書去獲取別人的經驗。在英文裡,Intelligence(聰明)和Wisdom(智慧)是不一樣的。Wisdom的層次比Intelligence高,因為Wisdom還包括了人生的經驗。


我覺得我們台灣太迷信IQ。聰明固然重要,但是堅毅才是成功的真正條件。耶魯大學的心理學講座教授史登堡在列舉聰明人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中,第一項便是毅力不夠。或許我們應該多注重一點孩子堅毅品格的培養,少灌輸一點填鴨式的知識,在電腦化的廿一世紀,記憶力的好壞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電腦可以比人腦記的更多更周全,我們要的是組織這些知識的能力以及百折不撓的做事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