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來,每次聯絡行為偏差的小朋友家長到校,愈來愈多的家長表示,已經管不動小孩,甚至連國小



三、四年級的小朋友也管不動,不禁令人憂心往後小孩的成長,是不是只能放任不管?是不是在「尊

重」的大帽子下,親子之間有「溝」沒有「通」?

我在教育界工作十年,也扮演了十年的父母角色,深深覺得許多小朋友學習狀況與行為的偏差,與父母

過度的「尊重」有關,父母對孩子毫無節制的尊重,其實就是「放縱」。曾經有個家長向學校求助,希

望幫忙限制她孩子上網的時間,我好意的請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坐下來談,分析各種利弊得失後,得到了

上網「定時定量」的共識,也和孩子約定了幾個獎勵措施。

兩個禮拜後,那個媽媽又到學校,因為她孩子又呈現無法約束的狀態,我一問之下得知,原來親子之間

雖然有共識,但媽媽怕小孩生氣,並沒有確實執行,當孩子知道「生氣」是一種武器,而且父母的底限

是可以挑戰的,媽媽當然管不動小孩。

還有許多的狀況,父母必須給小孩充分的資訊與討論,才能放手「尊重」小孩的決定,例如之前有個學

生在畢業前夕考上國中美術班,這個女孩對畫畫很有興趣,但她的好朋友將就讀另一個學校,這讓她在

選校時很猶豫,而這時父母只給她一句話「尊重妳的決定」。

站在旁觀者的感覺,這將是個影響小孩一生的重要決定,把這樣的決定權與後果交由小孩自己去承受與

面對,這樣的「尊重」似乎太過沉重!個人覺得,這時候,當父母的要站在協助的立場,共同蒐集足夠

的資訊,給小孩適度的意見,再經過完整的分析之後,才能去「尊重」小朋友的決定。

「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態度,在教養的過程中,除了「尊重」子女外,也要讓孩子學習「尊重」父


母。只有雙向的尊重,才是良性的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