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麗雲


大多數父母會問「孩子怎麼了?」卻未必會認真思考,是否自己和孩子之間關係出了什麼變化,要用何種態度面對這種改變?



每個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寶貝。隨著雙方年歲逐漸增長,有的孩子和父母距離愈來愈遠,有的則像口香糖般緊黏不放。


不過,多數家庭親子關係就像現在的天氣,時好時壞、忽冷忽熱,陰晴不定。如果壞天氣一直持續,經年累月始終未變好,做父母的難免要擔心。問題是,大多數父母會問「孩子怎麼了?」卻未必會認真思考,是否自己和孩子之間關係出了什麼變化,要用何種態度面對這種改變?


或許,「家」可以形容成一座生活堡壘,除了讓居住其中的家人遮風避雨,也可以共同對抗所有外來勢力的攻擊。然而,廣義的「家」不該只是父母或單親、長輩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場所而已,更應擁有不斷學習成長的非硬體空間,能涵蓋理念異同的親子思維與化解衝突機制的持續建構。


有孩子的「家」,父母難免在教養過程面臨困境,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唯有多關懷、多學習、多反省,而不是光倚賴舊想法,撐到孩子長大就算父母的責任已經盡了。曾有新聞報導指出一名男大學生想變性,卻因父母及家人始終反對而走上自殺一途,似乎和許多青少年喜歡用激烈手段表達抗議的手法頗類似,但他內心痛楚隱藏多年,顯見「忍」未能幫忙化解,反倒像是告訴父母「等我長大,你們就知道」的無奈。


如果把孩子當成責任負擔,並試圖用一年拖過一年的方式解決親子間爭議,其實就像傳統教科書只給標準答案一樣,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等你長大」,想很簡單快速地把孩子打發掉,結果很多疑問留存心中沒有解決。有些孩子學會自己找答案,也有孩子可能選擇遺忘或直接放棄,下次不再提同樣的問題,卻逐漸形塑出對父母感覺中的印象。


孩子心中的父母形象有多種角色類型,其實有些是可以扭轉的。


<check point 1>警察型父母 愛耍威權


訂出嚴厲的處罰規則,喜歡利用天賦「親」權來管教兒女,情節重者毫不考慮賞以耳光,輕者以威嚇,動不動就是「打你喔」。


這些動作或語言具有「使用方便」的特點,也許短期內快速有效,卻無形中給予孩子「暴力可以阻止他人行為」的認知,若未以道歉或其他方式修補親子關係,將來產生孩子心理「挫折」、「自卑」,或學習「以暴制暴」解決問題的後遺症機會就很大。


一旦父母只願享有威權,對孩子的想法未能傾聽,很可能錯失其正向成長的動力。以上述事件為例,姑不論社會上對孩子性別認知衝突的看法如何,身為孩子最信賴的家長仍宜表現出「永遠站在你這邊」的態度,嘗試和孩子一起學習從理解、認同到接受的過程,懇切說明即使他最後仍決定變性也給予支持,並共同面對外界的異樣眼光。



<check point 2>老闆型父母 老用錢打發


只會把孩子當員工,並誤認為金錢及物質可激發學習動機,而一再使用金錢酬勞做家事,卻未教導正確生活知能的獎勵方式,可能往往造成反效果。


比較理想的老闆當然是讓公司永續經營,透過培訓員工獨立作業過程達到雙贏目標,也要讓員工有學習當老闆的機會,甚至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然而,「家」的存在價值,有不同於公司經營的功能,講求能力及績效外也要培養親情。


<check point 3>電腦型父母 不知變通


完全倚賴既定模式和小孩相處,像程式指令下達後,就很難改變,忽視內心情感的交流需求。


如果孩子希望被關心,甚或可能只是要父母聽他說,結果得到一個不理會的回應,相對擠壓出的不滿情緒很可能延續一段長時間,不知哪天就會選擇對命令做出堅強頑抗,到時候準會叫電腦型的父母「當機」。


親愛的父母,如果你有以上這些狀況,先別擔心,現在改變還來得及,讓我們學習成為孩子一起成長的好朋友,嬰幼兒時期抱著孩子走,童年期牽著孩子走,青少年時期陪著走,成年期就放在心中讓他自己走。(作者為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