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老師不當的對待?
作者:楊俐容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遭受老師的言語暴力、態度暴力,甚至肢體暴力時,該怎麼辦?
在孩子面前罵老師,替他出口氣?還是考慮轉學?
請問楊老師:我的孩子被老師罰寫一整本書;朋友的孩子甚至被老師賞一巴掌。請問類似這樣的情形,我們該怎麼辦?
我家孩子小學時有次無端被罰寫十頁(一個晚上),回來後忿忿不平。我傾聽她的情緒後,請她猜猜老師為什麼會這樣做。孩子回答,「老師平常人很好,今天一定是被什麼事惹毛了。」我說,「十頁確實太多了,如果你覺得不合理,不寫,我可以寫聯絡簿跟老師溝通。」結果她說,「算了,體諒老師辛苦,我還是寫好了。」於是她敷衍了事的胡亂寫了十頁,而且還在每個頁尾註記,「→還有呢,你等著看。」
我擔心孩子惹禍上身,自然和她談一談,卻發現她胸有成竹,認定這樣交出去,不會有後遺症。後來作業發回來,老師默不作聲,似乎也就這樣接受了孩子的抗議。
事件就這樣過了,老師心底明白,他和孩子是「各自表述不滿」,後來就再也不曾發生類似的情況。而我也看到,原來孩子自有評斷,認為老師可以接受她的回馬槍。這是一種人際智慧,孩子愈大,愈要培養他看「人」的能力。
師生關係磨練人際智慧
其實,解決問題,沒有絕對的公式。遭受困擾,正是磨練的好時機。父母不要太焦慮,不要過度保護孩子。重要的是,能不能陪伴孩子走過情緒起伏,引導他了解老師的角色、立場。老師也是人,能用溫暖的心去尊重老師,去看到老師也有感受和需求,就是高EQ(情緒智商)。
對於過度不當的對待方式,父母要支持孩子的合理懷疑。那也是孩子生命發展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智慧。「吾愛吾師,更愛真理」,讓孩子知道即使權威人士,也有錯誤的時候,孩子才能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孩子將來長大後,能勇敢反抗不合理的狀況,不見得要一味承受。你可以陪他一起評估,合理的判準在哪裡。一旦他決定處理的方式,就放手讓他試試看。
我家有個情緒反應比較直接、強烈的孩子,小學時碰到一位脾氣很好的老師。有次班級秩序太亂,老師屢勸不聽,一氣之下,脫口說了,「你們以後生小孩,名字最好不要取那個○字。」其實老師指的是班上另一名男生,但剛好我家孩子名字也有那個○字。她聞言馬上回說,「最好也不要取○字」,把老師的名字給嵌進去。這位平常很溫柔的老師,當場要孩子自己掌嘴,孩子雖然照做,內心卻十分委屈。
「為什麼大人可以,小孩不行」。孩子的質疑有理,老師的做法有待商榷。但我好奇甚於憤怒,因為我知道這不是老師的常態。我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說「老師的做法確實不太恰當,你當場一定覺得很羞辱,很憤怒……」抒解情緒後,我問,「你覺得老師為什麼會這樣?」孩子講啊講,情緒也慢慢緩和了,就說,「其實我們老師也很可憐啊!他拿我們沒辦法,才會這樣。雖然那一句話是不對的。」她知道他們老師並不是壞老師,今天的事情是偶發事件。我問她,「打算怎麼辦?要不要媽媽去和老師談?」「算了,他帶我們班真的很辛苦,而且我那樣說,他一定覺得沒面子,我跟他道歉好了。」
支持孩子感受,學習解決問題
先關切孩子的感受,不要讓自己的情緒過度介入。等孩子情緒緩和後,仍然要引導孩子看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當的地方,再鼓勵他設想看看「老師為何會這樣?」除非傷害已經過頭,不要急著在第一次、第一時間找老師理論;如果老師只是偶一為之,平常不會這樣,而孩子又願意接受,就鼓勵他去適應。基本上,你給孩子的支持夠,孩子比較不會覺得被羞辱,因為自信夠,也就能客觀的處理問題。
對於孩子和老師的關係,我從不設想一定要怎麼處理,因為每個孩子的堅韌度不同。就如同我們希望老師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一樣,除非老師變本加厲,家長也應給老師一定的情緒空間。但如果偶發變成常態,或者孩子因而心生恐懼,排拒上學,就一定要處理。要跟老師溝通,請老師打個電話安撫孩子,告訴他,「老師一時氣不過。」
孩子的求學生涯中,會遇到不同的老師。讓孩子試著探索自己,擁有什麼樣的特質;同時學會觀看,老師是什麼樣個性的人。孩子有機會了解人都是不同的,才能發展出彈性的應對方式,也會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家孩子不只一次提到,「有些老師清楚的讓你知道,他生氣是因為你的哪些行為表現不佳;有些老師,你卻只看到他情緒管理有問題」。
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尊敬老師,體恤老師的辛苦,是家長一定要守住的原則和分寸。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必要的,太過壓抑對孩子不見得是好事。當孩子說,「好吧!我忍耐看看。」記得鼓勵他。但如果孩子已經變得「愈來愈不喜歡和大人講話」這種狀況,就一定要處理。如果因此一輩子害怕權威,那損失太大了。因為,不怕問問題、願意跟老師親近,孩子才有機會學到更多。
父母的判斷非常重要。就像孩子考試的成績,父母不要每次看每次急,應該看他長期的、穩定的發展狀態。對老師也一樣,無論是教學或對孩子的方式,老師的平均值在合理的範圍內上下震盪,就沒問題;若老師平日很好,偶發一次,除非打傷,另當別論,否則就鼓勵孩子去了解、尊重。
這個社會如果比較人性(humanlistic),就會更祥和。可是人性來自哪裡?來自對人對己的了解和尊重。無法了解就無法尊重。當父母檢視自己和老師的角色不同,情緒就不會那麼快被挑起。事緩則圓,情緒緩和了再處理,對解決問題很有幫助。家長要牢記,切勿在情緒下,衝動行事。你可以有情緒,但情緒太強烈時,多半會弄得兩敗俱傷。
親師成功合作的基礎
親師合作要成功,需要兩個要件。
一、適當的自我概念
老師和家長一樣,自我概念愈健康的老師,愈不怕家長來提問。家長也一樣,自信度高,就不會頤指氣使,也不會唯唯諾諾。老師和家長就能視彼此為合作對象,不是敵人。
二、對合作的體認與信念
這可從內在、外在因素來談。
內在因素涉及家長與老師雙方的想法與態度。親師溝通要成功,一定是老師把家長當成合作對象,對孩子比較有同理心,對人比較開放、尊重。
同樣的,家長也應反問自己,和老師溝通時,是否夠開放,願意接受老師的回饋。許多老師回應,他們最討厭的家長:(1)一副老師該為孩子的一切負全責的態度。(2)一副很懂教育的樣子。(3)負向不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家長和老師之間觀念做法要磨合,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很大。例如家長和老師意見不一時,需要行政系統的支持。這也包括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就找媒體,應先透過行政體系。另外,善用多元的溝通方式,不要每次一開口就是「老師,你怎麼這樣……」試著寫紙條,有些迴轉空間。
最重要的是,家長也應站在人本的角度,去看待師生關係與親師互動。鼓勵孩子了解人,彼此互相尊重、接納。孩子這樣一路看一路學,他會從中找到自己的典範。(採訪整理/江美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