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財≠發財,你做對了嗎?


作者:劉言  出處:親子天下




「理財」與「儲蓄」、「投資」有什麼不同?長期活躍於金融圈的劉言告訴你,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討論,了解需求,並培養正確的觀念,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近幾年來,在銀行推波助瀾之下,「親子理財」運動,蔚然成風.。「理財」已經是夠夯的話題,再加上「親子」這崇高的理想,「親子理財」真是迷死人的課題。結果最後發現:所謂親子理財,往往還不就是被銀行說動購買理財商品,是不是談親子,在理財上沒有多大差別。台灣向來談理財就是買基金連動債,結果親子理財也還是買基金連動債。理財,實在沒什麼道理。

 親子理財的口號是:理財,從小做起。但是到底從哪做起?

 許多人都會說:理財的第一課就是觀念與態度。但如果台灣大多數父母本身對於「理財」的觀念就不清不楚,如何談親子理財?



理財,不是儲蓄,也非投資


 過去華人社會大概窮怕了,有機會賺了點錢,就認為錢存愈多愈好。這是「儲蓄」的觀念,並不是「理財」的概念。其實經濟社會中,過高的儲蓄率,會排擠投資及消費,對整體的經濟反而不好,也會間接對個人的財富造成傷害,所以儲蓄不是理財。

 等到錢存得夠多,還沒有機會考慮錢財的用途,又希望資產能夠很快增加幾倍,因此開始投資股票不動產,但是這也不是理財,而是「投資」的做法,是「想發財」的想法醞釀而出的結果。許多中高齡的退休人士,往往有不動產,卻沒有現金,「窮得只剩下房子」,這是好的投資,卻是不成功的理財。

 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是:為未來所有的消費支出,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應。事實上,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在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瞬間,存款為零。但是人的壽命無法估算,因此大部分的人會保留一點儲蓄,以備活得太長之需。在先進國家更有「反向房貸」的理財商品,讓資深公民可以在晚年把房屋交給銀行,換取足夠的現金來享受生命。

 言歸正傳。「親子理財」的目的,應該是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發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計劃,讓子女在成年前,能夠在父母的羽翼下,有足夠現金,支付所需開支,然後依照規劃執行。同時在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的過程中,讓子女學習成熟的理財觀,踏入社會後,可以正確理財,如此代代相傳。

 所以親子理財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小孩未來的需求在哪個方面?答案當然是教育經費及生活費用。從上小學開始,雙親可以跟小孩一起規劃未來的支出跟收入,讓小孩循序漸進,培養健全的理財觀念。

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不過執行起來,可不容易。因為許多人都認為,親子理財的重點在於:為小孩存下一筆錢,讓小孩不會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理財嗎?不是,但是在銀行強力宣傳及同儕壓力下,這反而變成親子理財的重點。

 不過本質上,這是「父母為小孩存錢或投資」,希望幫小孩發財,將來出社會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了解需求,培養正確觀念


 「理財」跟「投資」不一樣,除非父母經濟狀況很好,否則還是以親子理財為主,不要太著墨於親子投資。主要是因為前者可以跟小孩討論,了解小孩的需求,培養小孩正確的觀念。後者不但容易造成雙親太大的負擔,往往令小孩習慣依賴。最常見的是,許多家長發現儲蓄或投資的金額愈來愈大,離小孩長大又還很久,於是挪用這筆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最後反而造成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爭議。

 在討論完「親子理財」與「親子投資」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回答目前最常見的親子理財課題。例如所有台灣叫得出名號的銀行都推出兒童理財套餐,這些銀行所提供的理財套餐,到底可不可以信賴,值不值得購買?

 答案還是,這是投資,不是理財。其實這些銀行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當然有銀行本身賺取販賣商品手續費的考量,這些理財套餐,都是銀行針對親子投資而設計;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還是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培養,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另外一個問題是:許多父母開始懷疑,每個月花三、五萬元培養小孩;會不會將來小孩長大之後,一個月賺不到三四萬元?這樣的親子理財,是否值得?

 答案還是老話,家長考慮的角度是親子投資,不是親子理財。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為教育計算投資報酬率。如果從親子理財的角度來看,父母應該問的是,自己是否負擔的起每個月三、五萬,如果負擔不是太重,而且教育本身對子女有正面意義,就值得去做。

 小孩未來每個月賺多少錢,現在還難判斷。應該問的問題是小孩長大之後,是不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用理財的術語來說,就是未來子女能不能收入大於支出。如果子女未來只賺兩萬塊,卻能甘之如飴過月賺兩萬塊該過的日子,就是親子理財培養出的正確理財觀。

 所以台灣知道的理財,不是真的理財。真正的理財,是讓人生的行路,有足夠的糧秣與水。而不是帶著過重過多的糧秣與水,卻倒在沙漠邊緣。如果說親子理財,從小做起,最重要的是,從觀念做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