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女兒自信 美麗做自己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




女孩的特質和優勢在小學時期,讓父母放心、有信心。但到了青春期時,女孩可能在尋求別人的認可時,不自覺的限制了自己的發展。五個關鍵做法,教父母協助女兒蛻變得美麗又自信。





 






女兒貼心、乖巧,情感發展細膩、能察覺自己的感覺,而且能夠用語言準確表達。陪伴她們長大,好像一點也不費力。

但是,女孩因為乖巧、善解人意、細心所獲得的讚美,可能會內化成一種「完美女孩」的自我要求,讓她們認為「夠好」不算好,也遏制她們積極嘗試、冒險的勇氣。

尤其進入青春期,隨著生理發育帶來的變化,完美女孩的形象可能影響她們的自尊,造成自信低落。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國小女生都還有很好的自我感覺,但國中女生卻普遍對自己的外表、學業表現不滿意。



力求完美,尋求別人認可


許多國、高中老師也觀察,比起男生的大剌剌、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女生比較完美主義。她們不敢、不願意犯錯,一點點成績上的滑落,小小的挫敗就讓女孩相信自己註定要失敗,變得不敢冒險嘗試。她們尋求外界接納的標記,相信只有獲得別人認可,才算是有價值。

這樣的觀察可能適用於許多國家。美國《哈佛教育通訊》用「努力歸因」的心理學觀點來解讀。女孩常將自己的表現好歸因於努力或運氣,但男孩歸因於能力。由於女孩認為成功是努力的結果,她們面對宣稱為測試天生能力的測驗,較男孩缺乏信心。他們無法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對自己的失敗卻深感挫折,因為失敗印證了自我懷疑。

父母要如何幫助女兒讓她覺得自己很棒,喜歡自己,平衡各方面對女孩的要求和壓力?


關鍵一:父母要對自己有「覺知」,要隨時檢視自己在語言、態度上是否一致。


靜下來想一想,身為父母,我們是否在不自覺當中,複製示範了上一代或社會價值觀的性別刻板印象?我們是否不經意的傳遞了一些隱藏的、關於女孩和男孩相對價值的訊息?例如,兒子﹁應該﹂有不同意見、﹁應該﹂去爭取、去衝撞;卻要求女兒守規矩或服從?我們是否害怕女兒受到傷害,而期待她做安全、平穩的選擇?我們是否容許她們犯錯、說不?在女兒懷疑自己的數理能力時,我們安慰的口氣是否在暗示她,「沒關係,反正女生還可以選擇文史。」

「父母如果不能有意識的去自我認知,任何『怎麼辦』的答案都只是表面而已,」心理諮商師黃心怡懇切提醒。父母應時時自我檢視,體認自己的不一致,然後折衷、調整。


關鍵二:栽培女兒的獨特性,讓她知道自己跟別人不同。


女兒怎樣看待自己,就是她的「自尊」,其實在青春期前早已開始發展。自尊心有兩個來源:在自己認為重要的領域中,評估自身的表現;以及自己認為別人(父母、老師或同輩)對她的看法。

《青少女教養迷宮》作者凱倫‧薩哲和愛麗絲‧魯賓斯坦建議,要協助女兒發展並維持正向的自尊自信,就是儘量提高她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幫助並支持她找到與生俱來的天賦、興趣和能力。強調持之以恆、不輕易放棄,但也容許她去探索和發現新的事物。「如果女兒決定停止某項活動,去從事其他事情,不一定就代表她是半途而廢。她只是想嘗試不同的東西。」


 


讓她知道你的愛和驕傲


藝人傅娟就協助三個女兒找到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才能。大女兒在國中體育班專攻花式溜冰,二女兒在音樂班主修大提琴,小女兒喜歡跳舞。尤其老大妮妮雖然從小很有體育細胞,但因為傅娟自己對女生在體育的發展可能性一無所知,因此讓也擅長畫畫的女兒上小學的美術班。直到妮妮國中學溜冰之後,又想學體操和舞蹈,這些都能展現肢體,而且同時結合她其他的興趣和專長。傅娟這才確認,花式溜冰才能讓女兒展現真正的獨特性。

女孩的自信,來自於她自己能做好某件事。也許她需要冒一點風險,父母則需要接受她可能有的憂慮,告訴她失敗沒關係。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因為失敗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經歷之一。

尤其是女孩常有一種「當下無法自拔」的強烈感覺,失敗的經驗可能讓她們覺得沮喪。想要讓女兒感覺好過一點是人之常情,但父母要注意,你沒有辦法完全減輕她那些非常深層的感覺。

「在她失敗的時候,父母可以提供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再次把你對她的愛和驕傲讓她知道,提供忠告只是其次的工作。」《青少女教養迷宮》一書建議。

關鍵三:傾聽女兒的感覺,但不要說道理,不要下判斷,不要急於解決問題。

父母習慣去保護孩子,並會想法「修正」她們生命中的錯誤,盡己所能的讓她們活得更好。比較年幼的孩子可能會需要父母的保護和介入,但是青少女通常只需要傾聽與了解她們的感覺。

聽女兒把故事講完,聽她們怎麼看一件事,讓她發洩情緒。「有的父母滿腔熱血,覺得自己的話不講不行,」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說。但「道理安慰不了人,非講道理不可的態度本身就矮化孩子的認知,」她分析。孩子跟在父母身邊十幾年,做人處世的道理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完成了,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

如果實在非講不可,讓她相信的其他大人,如親戚、老師去講,才不會阻斷她願意跟你講的可能性。



花時間陪伴


女孩特別在意人際關係。「陪伴,就是每天聽她講一點跟同學之間的愛恨情愁,」黃心怡形容。A同學不理她,反而跑去跟B同學講,不要告訴她這不重要,不要告訴她反正以後她不會是你的朋友,因為這樣的說法其實否定了孩子當下的感受。去同理孩子,說「你一定很難過」,她就會跟你吐苦水。只要她有這個機會吐苦水,即使沒有實質上的改善,她也會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看A、B同學,因為有了情緒上的支持。她已經在你的陪伴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把生活自主權交給孩子,但是她並不孤單。


關鍵四:幫助女孩從「一團人」的關係中學習。

男女生都需要同儕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但男女生互動方式很不一樣。「男生跟朋友吆喝一下就去打球、去做什麼事;女生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她們需要「膩」在一起的親密感,她不要感覺落單,需要跟人『講』,」天母國中輔導室主任周怡敏長期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