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際氣溫驟降,許多女性雙手始終冷得像冰,怎麼搓也搓不暖。雙腳也是即使穿上厚厚襪子,仍然冷冰冰。或許您也發現身邊老人家直抱怨手腳冰冷,甚至半夜凍醒而無法入睡,就算增加衣被也僅能暖暖身子,始終無法擺脫冰冷手腳。難道手腳冰冷永遠是提醒天氣轉涼的警報嗎?又到底為何會手腳冰冷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黃浩瑞表示,當人體處於寒冷環境時,會產生一連串的生理反應以保持體溫恆定。首先藉由皮膚及腦中樞的溫度感覺接受器感受外界溫度變化,隨即將訊息傳遞至下視丘和腦幹中樞,造成自律交感神經亢奮,使得週邊血管收縮,以減少體熱流失,同時也增加新陳代謝速率以產生熱量。如果此時週邊血管收縮太過,導致四肢所獲得的血液灌流過低,就會造成四肢末端冰冷現象。
黃浩瑞說,手腳冰冷不是病,僅是一種症狀。但手足冰冷又是許多系統疾病的徵兆,不可小覷。現代醫學認為,手腳冰冷可能是血液循環系統疾病徵兆,例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雷諾氏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是甲狀腺低下、貧血等內科疾病所引起。但也有相當比例的患者是因為長期處於緊張、疲倦的高壓環境下而引起,這種患者長年苦受其擾,卻又無明確治療方式可處理此擾人問題。
中醫對手腳冰冷的認識較為綜觀,見解及治療方式也不侷限於血管調節功能。中醫稱手足冰冷為「厥逆」,認為是體內陰陽血氣不能相接所致。而寒冷會阻礙陰陽氣血的流通。《黃帝內經》中:「寒則氣不能流」就是這個道理。但寒冷不過只是誘發因素之一,主要還是體內氣血失調緣故,陽氣虛、陰血虛以及氣滯都可能會是氣血失調原因。
黃浩瑞解釋,陽氣虛的患者就是俗話中「冷底」、「冷身」的人,這類患者通常同時有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全身怕冷、精神萎靡、腹瀉等新陳代謝低落現象。而陰血虛的患者常具有些微貧血傾向,可能同時會有面色淡或痿黃、舌色亦淡、時有頭暈、心悸、健忘情況。氣滯的患者通常好發於緊張、壓力大的人,常見胸悶噯氣、腹痛腹瀉等不適。
由此可知,切勿認為手腳冰冷必定是陽氣虛的體質,常見民間調養方式多針對陽虛體質而設,儘管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奏效。但若是其它類型的體質,溫補不僅不會有效果,甚至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因此黃浩瑞建議民眾,尋求中醫師協助評估體質為何,千萬不要一味地亂補,以免賠錢又傷身。
他說,絕大部分手腳冰冷的患者只需從日常生活中注意些小地方,多能大幅減輕症狀,以下提供一些預防保健方法供大家參考。
黃浩瑞表示,防寒保暖是中醫養生重要的一環,手腳冰冷的人更需注重保暖工作,尤其戶外活動特要針對頭部、四肢等暴露在外的部分加強保暖。在室內可藉由暖爐、暖氣、電毯等保暖設備驅除寒氣。此外,也可利用熱水泡腳加按摩足底中央的湧泉穴以改善循環,一般以三十至四十度左右的溫熱水泡腳約二十至三十分鐘即可。
除了防寒以外,還需要注意情緒放鬆,因為緊張焦慮會誘使交感神經亢奮,使得血管反射性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可藉由聽音樂、冥想、按摩等方式放鬆心情,以改善末端循環。
中醫認為,枸杞、紅棗、當歸、桂圓皆具有溫養補血功效,適量食用可改善四肢冰冷。傳統上認為,薑具有溫經散寒作用,所以紅糖薑湯也是祛寒取暖的好方法。但這些藥膳、食補都應適可而止,以免上火,尤其是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皮膚過敏的病患更應小心,最好還是請中醫師調治較為妥當。
他強調:「食補藥補,運動最補。」要解決手腳冰冷問題,還是要在平時就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健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皆能改善新陳代謝率及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抗寒能力。但戶外運動務必先做暖身運動及注意保暖,以免誘發心血管疾病而得不償失。
黃浩瑞還說,中醫強調「冬病夏治」。所以要從根本解決冬天手腳冰冷,在夏天時更需注意日常生活保健,不但要屏除生冷水果及冷飲誘惑,更要持續有恆運動,以增強抗寒本錢,可別等到天氣變冷才想要運動,需提早為寒冬作準備,方能收到事半功倍成果。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 黃浩瑞醫師】
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