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方衞平教授也非常懷念與孩子共同閱讀的幸福時光。他憶述兒子方麥子三、四歲時,經常跑到書房來,抓着他的衣襟撒嬌:「爸爸,爸爸,給我講個故事吧。」「我沒有什麼故事啊。」「那你編一個也行啊。」方衞平只好硬着頭皮編出一個小老鼠的故事。故事平淡無奇,方麥子卻聽得津津有味。如今兒子已升上初中,「我遇到好書,希望和他一起讀,他卻說:『不要,不要,我要自己看。』」 方衞平忠告家長:一旦錯過這扇共讀之門,就再難開啟。
好書?壞書?
沒有不愛讀書的孩子,只有不愛看的書。市面上兒童讀物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圖畫書、文字書,乃至近些年流行的多媒體書, 讓家長挑花了眼。如何選書,是一門大學問。
李坤珊說,選書要以孩子為中心,以年齡分界,每個階段偏好都不同:零到六歲的孩子剛來到人世,對一切充滿好奇且亟欲了解。「家長挑書,要挑跟孩子心理發展有關的,跟孩子生活環境相關的,以及孩子本身感興趣的。」
七到十歲的孩子自我認知已經完成,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這一階段他們感興趣的是童話、神話類,以及知識、百科全書類。十歲以上的孩子更鍾情於冒險類故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認為,一本理想的兒童讀物應該做到充滿想像力、真情感、幽默感,且富於創意。這類型的書是兒童成長過程的養料,對兒童身心發展將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他認為有些父母選書帶有明顯的功利意味,想要孩子多認字、多背唐詩、學英語等。這種立竿見影的指標無助於培養德行,甚至忽略了閱讀本身所能帶給兒童的純粹快樂。至於非功利性質的書,則將在孩子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甚至影響一生。
李坤珊也有相同的感觸。她最愛的一本書是《好奇的喬治》(Curious George),講述一隻四、五歲的猴子對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想探索卻常常惹禍。直到現在,她還經常翻閱這本書,並推薦給學生。「每當我首次造訪某個地方,就像我第一次來香港,腦海裏就浮現出一個畫面:喬治坐在巴士上看香港街景。其實,牠是跟我一起成長的。」
下次去書店選書的時候,可以參照以上這幾點建議,為孩子挑選適當的讀物。朱自強教授強調:「大人也要讀孩子的書,才能挑選出適合孩子的好書。」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本書孩子本身也喜歡,否則讀書便成了苦差事。
教科書大變身
如今教科書正經歷一場又一場的革命,脫下一本正經的外衣,越來越多元化,既不枯燥乏味,又好看、好讀。譬如《新語文讀本小學卷》在中國大陸已多次再版,截至二○○八年底,累計印刷了逾三百五十萬冊,在小學師生間頗有好評。方衞平身為該系列讀本主編之一,認為編選課文的準則應該是:好看、令人感動,且令人回味。譬如:
「《這條小魚在乎》講的是暴風雨過後,很多小魚給沖到岸邊,很快就會死掉。一個男人走過,卻無動於衷。這時,他看見一個孩子正使勁將一條條小魚扔回大海。這男人說:『孩子,這裏有這麼多小魚,你根本救不過來,誰會在乎呢?』孩子拾起一條小魚,用力扔向大海,說『這條小魚在乎』,接着又拾起一條,『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 在兒童世界裏,小魚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樣,都非常重要。同時,故事還告訴我們要從微小的事情做起。」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霍玉英博士是資深兒童文學研究者。她說:「近年來,香港中小學都進行了課程改革;尤其是二○○六年小學教材改革,在中文科加入很多文學元素與有關中華文化的部分。」 她認為老師編寫教材的準則應該是:以兒童生活為主,且具文學性與知識性。